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召开

创建时间:  2024/12/13  孙昊宇   浏览次数:   

         12月10日,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论坛于上海大学乐乎新楼召开。大会主题是“深刻领会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意义,聚力推进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实践。”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孙胜利院士,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胜远,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赵程,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药物研发负责人任峰,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做主题报告。

上海大学副校长、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张建华作开幕致辞。张建华介绍了上海大学工程人才培养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情况及建设目标。

张建华强调,如何实现“四共四通”是实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上海大学需要继续在“体系重构”上加力度,在“能力重塑”上下功夫,在“评价重建”上求突破,在“流程再造”上探新路;在不断推动产教融合的同时,把关内控质量体系建设,将“国际化”作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实施数字化“教案”,同时“一企一案”,力争开创一流卓工人才培养新局面。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孙胜利院士做了题为《需求孕育创造》的专题报告。孙胜利根据自己研究领域“红外、光电、气象应用与人工智能”向大家循序渐进介绍了 “需求促进科技发展、需求促进原理探索”的科学-应用世界发展规律,并指出“发现—发明—产品—商品”的需求发展之路,这正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胜远做了题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助力重型燃气轮机工程高质量实施》的专题报告。马胜远介绍了重型燃气轮机工程实施进展、中国重燃在重型燃机自主正向设计过程中形成的多项工程管理创新成果、以及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成果经验。他指出中国重燃与上海大学合作广泛,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继续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为践行“型号出题、校企共答、实践阅卷”的创新机制,助力重型燃气轮机工程高质量实施注入了活力。

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赵程教授做了题为《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专题报告。赵程指出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在获批国家卓工院之后进入了2.0发展阶段,形成了“STEAM教育+5个特质(培养、创新、技术、方法、行动)”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链(校企)—层(校地)—环(学校、产业、城市)”式产教融合模式,提供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同济思考。

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药物研发负责人任峰博士做了题为《从算法到临床验证: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药物研发》的专题报告。他强调,AI创新工具在生物医药研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并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卓越工程师培养应该充分利用AI工具,赋能产学研共融、共享,助力研究成果向生产产品的快速转化。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本次论坛是上海大学落实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面对国家战略和上海重大需求,针对行业领域“卡脖子”问题,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工科人才培养分量,全面提升工程硕博士培养质量,推动培养模式迭代升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输送卓越工程人才!

 

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处负责同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械工程和新材料四大领域相关教学单位负责人,卓工院校企导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等近300人出席大会。

论坛由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高校学科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田立君主持。

 

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论坛,还举办了“集成电路领域分论坛”“人工智能领域分论坛”“机械工程领域分论坛”“新材料领域分论坛”四个领域分论坛,28位来自联培单位的企业导师做主题报告,并与卓工院师生进行交流讨论。

 

 

上一条:上海科学院硕博士联培项目对接会

下一条:人工智能领域分论坛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