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机械工程领域分论坛 12月10日,为了更好地发挥机械工程“双一流”学科特色,探索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新模式,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机械工程领域分论坛在宝山校区乐乎新楼学思厅召开。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技术总监邢伯阳、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室主任陈永辉、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一所布局设计室副主任孔垂欢、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技术总监娄亮、乐聚(深圳)机器人华东大区总经理张大鹏、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先进技术研究院战略研发项目总监李鑫、开普勒机器人公司解决方案副总裁宋华,受邀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做主题报告。 论坛分别由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彭晨、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宋亦诚、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自动化工程系主任田应仲主持。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陈方泉、自动化系副主任王舒憬、机械自动化工程系副主任张健滔、精密机械工程系副主任刘吉成,以及卓工院跨学院和跨专业的师生参加了本次分论坛。 陈方泉书记作开幕致辞,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成果,并着重介绍了机械工程领域智能制造(含大飞机)专班和通用智能机器人专班的建设情况与建设目标。陈方泉强调,要依托于机械工程“双一流”学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核心,致力于解决智能制造、大飞机和人形机器人各个环节的核心科学及工程问题,并通过与中船重工、中国商飞、航天八院、上海电气、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傅立叶、宇树科技等国内众多龙头企业与高水平科研单位合作共建,成立机械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面向国家、上海市先导产业对机械工程领域研发人才的需求,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技术总监邢伯阳作了题为《青龙具身智能技术概述》的专题报告。邢伯阳从“应该专注一个领域”“提出一个想法”“不骄不躁、虚心沉淀、学会总结”“在实践中成长”等方面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介绍了人形机器人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学科交叉内容,以及人形机器人在科技创新中的战略部署,鼓励同学投身于科技创新中。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室主任陈永辉作了题为《航空动力装置减隔振技术进展》的专题报告。陈永辉高度概括了航空动力装置中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难题的提出与解决途径,讲解了航空动力装置减隔振技术,强调要强基础、重实践、抓创新。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一所布局设计室副主任孔垂欢作了题为《民机新概念气动布局研究现状和展望》的专题报告。孔垂欢以翼身融合飞机为分析对象,详细介绍了新概念民机的结构特点、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智能制造(含大飞机)专班同学将来开展的科研方向进行了规划指导。 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技术总监娄亮作了题为《MEMS 中试助力产业创新》的专题报告。娄亮分享了MEMS中试线的产业赋能与协同创新实践,以实际工作为基础,讲解了对协同创新重要性的理解与心得体会,强调要注重科技创新的内涵。 乐聚(深圳)机器人华东大区总经理张大鹏作了题为《人形机器人技术与产业探索》的主题报告。张大鹏围绕“人形机器人+”科研场景、“人形机器人+”商服场景和“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三个方面介绍了人形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关键技术及应用潜力。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先进技术研究院战略研发项目总监李鑫作了题为《产研融合共促发展——天马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的主题报告。李鑫介绍了天马集团的科研创新产品,并围绕科技创新分享了天马集团充分发挥产研融合,协同促进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为机械工程领域专班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 开普勒机器人公司解决方案副总裁宋华作了题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探索》的主题报告。宋华介绍了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讲解了开普勒在人形机器人本体架构、传动系统、末端执行器等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所开展的创新工作,突出创新应融入产品研发的全过程。 本次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机械工程领域分论坛,紧密聚焦机械工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报告、研讨等方式,为卓越工程师学院机械工程专班的师生与国内知名企业的专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校企导师通过传递最前沿的科技进展和成果,促进技术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
上一条:人工智能领域分论坛顺利召开
下一条:新材料领域分论坛顺利召开